老師轉行成專業賣家
小弟先自我介紹:原本讀師範,出社會後開始當老師,工作一段時間後辭職去環遊世界。後來回國後,在2015年底註冊了蝦皮,一開始只販售雜貨。舉凡手機殼、拖把、外套、乾果機,橫跨了數種品類。
經營兩個月後,就遇到所有網路生意的第一關:法律智財權。我當時一天可以產生 250~400 頁商品頁而言,多個帳號共計上萬張圖檔,要從哪裡開始查核?如何從根本預防呢?又剛好碰到有人詢單,總價五位數,這合約要怎麼簽?通通都是問題,便去進修了政大法律,一次把基本的民生需知法搞定。
我認為這段期間最重要的是,我們遇到了無數次買家的退換貨,這怎麼回事?後來我們就決定:「不論理由,不論人數,只限次數,按照品類別提供 7 至 30 天的無條件退貨退款」。如果我整家店都這種人居多的話,那一定是我的問題。 (別因為我這樣子寫就跑來實驗一下我們公司同仁是不是這樣子退啊)
隨著商品種類愈開愈多種,發現業績會有一個天花板卡在那邊。舉例來說,假如上架 1000 項商品會有淨利 8000 台幣,但如果成長到 5~7000 項商品,理論上出貨量變為 5~7 倍甚至更高,但是這樣子淨利是不足以支付 2~3 人薪水+福利+相關規費。這問題點就不在於商品種類增長幅度與頻率,而在於單一件商品的銷量與資訊系統的整合。比如說:以前是看到商品不錯價格正常就拿來上架,現在要做的反而是抓定某一種商品類,深入了解成本結構、市場劃分、行銷宣傳等等。但不知道這樣子把能賺錢的商品撤掉,是否會直接導致公司的滅亡。
直到某天,去小七時發現,幾乎國際大品都是單一品類商品,我也沒搞懂為什麼,但我相信,肯定是前面有一個更大的坑,才讓他們經營單一品類而非跨品。隨著公司規模的成長,日益增多的策略方向、行銷知識、品牌形象的問題,所以我去進修了台大 EMBA 的課程。上課時才發現,很多公司為了新品類的區隔,而將部門切割分散或重組,甚至是新設立一間公司,都在所不惜。大約同時間,我們決定經營單一品類的商品,也剛好遇到蝦皮商城開放進駐,我們就順利開設幾家蝦皮商城。進了商城才發現,發票代開優點眾多:一不用擔心漏開多開、二憑證完備、三是我最關心也是老板們最應該關心的就是時間效益。
也在 2018 年加入了台灣蝦皮的海外特選店,成功的將台灣商品銷往海外。具體而言,就是跟台灣蝦皮簽約後,蝦皮會請人將我們蝦皮上架中的指定商品,翻譯文字後,放到海外去銷售,圖片由我方提供,等海外賣場接了單之後,台灣蝦皮會來跟我的賣場下訂,我照著訂單資料正常出貨到桃園倉庫即可,不用寄去海外。詳細情況可以參考 2018 年 8 月 29 日的《東南亞論壇》。
我覺得,公司從月營收只有幾千塊開始,到幾百萬,這中間有幾個跳躍期,每倍數級成長,都發生在幾個問題的解決之時:一是資訊系統的改進、二是策略的選擇。所謂資訊系統的改進就是:剛開業時,我們是一個訂單就貼一次試算表,凡是帳號、訂單編號、商品、數量,這幾個基本的都貼一次,還不包括貼錯的,這樣子怎麼可能有突發猛進的可能?所以我於2017 年上網自學 Excel,做一個適合自己的訂單系統搭進銷存。從一筆訂單要花 60 秒的時間,到現在上百單只要 10 秒鐘就可以完全匯入系統,不出分毫差錯。
我不清楚實質上大家有什麼需求?目前暫訂會解決幾個問題:自動辨識同筆訂單有多少種類、多少款式數量、按照進度不同會自動變色、自動記錄買賣雙方備註留言(下訂s號但留言m號的錯誤就不會發生)、留言自動明顯化,自動配單、自動結算週銷量舉月銷量、自動計算單一項目銷售額等等,我挑簡單的做。而所謂的策略的選擇就是:可以理解為新業務的開拓與與精緻化。 2018年開始,提報限時特賣,當時商品圖文限制沒現在這麼多,限時特賣時試著上框上底標,發現會熱銷,我們就做成公版圖層;有放上影片的幾次都接近完售,那我們就每檔都外出自己拍影片;慢慢的建立 SOP ,並將可外包的通通外包。
當時的限時特賣定位確實是銷售為主曝光為輔,每檔限時都戰戰兢兢的備貨修圖修文修錢。幾個月之後,專員找上門,變成穩定的每週對話報名活動 (不是後台的那個公版活動) ,確實有效!非常感謝歷屆專員暈哥、康哥、臻姐、Kelly姐、Judy姐、Albert哥、Leanne姐、倩姐、綠姐的付出與服務,讓我們在某一段時間,可以達到月營收 7 位數的目標。這一切都是靠蝦皮與公司團隊的功勞。
至於蝦皮現在適合經營單一品類還是多品類?我提供幾個想法,第一,花點時間研究「相似商品」、「猜你喜歡」這兩版位,第二、這兩個版位的運用方法。這當中一個是以圖搜相似色塊,另一個是標題文字順序比對。你買的蝦皮關鍵字,成敗都在這兩版面,是利也是弊,又關聯到網路極化效應與僧多還粥多的分析,時間有限先寫到這,有機會的話再補充補充蝦皮24h、蝦皮直播。